最近几天感觉特别心累,因为鲁尼总是不愿意放学回到家就做作业、弹钢琴,每天晚上都要等我不停地催促,他才磨磨蹭蹭地开始做事。看着时间很快就到了九点,我心里就开始焦急,对他也愈发没有耐心,最后唠叨得我对自己都很厌恶了。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磨蹭也许是正常的,但是你只要盯着他做事,就绝对无法忍受地要纠正他、唠叨他。你看,才写了两个字,身体已经歪得不成样子了,头都快要碰到桌子了;弹钢琴没两分钟,他便又离开凳子,玩着玩那,说累了要休息一会,你简直要被他气死!跟他说了多少遍“要事第一”,把该做的事专心做完之后随便他怎么玩,他当时点头说好,可是明天各种行为照旧。
我一直在寻求各种办法帮他尽量克服拖拉磨蹭的毛病,列计划、贴星星、限定时间……可是坚持了没几天又恢复如初。不过最近对唐诗课和绘本课还是很感兴趣,坚持得比较好,每周至少学习两三次。
前天在重温班长的新绘本课时,我发现宫西达也的这本《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被班长解读之后,正好可以给鲁尼讲解要事第一的原则,于是昨天晚上睡觉前,趁着鲁尼还很兴奋,我打开电脑,给他读了这本书。
令我惊喜的是,对于班长设计的第一个问题“乌鲁犯了什么错误?”在我的提醒下,他准确地总结出了“要事第一”这个底层代码。接着问“乌鲁的朋友们犯了什么错误”的时候,他也把大概意思表达出来了,我立刻抓住机会狠狠地表扬了他一把,他听了之后非常得意,对于之后的一些问题,虽然回答得不是很准确,但是说明他愿意去思考了。
要知道,在他小时候,因为我深受松居直先生《幸福的种子》一书观点的影响,在给他读书时,从来没有与他互动交流过,生怕我的提问破坏他对读书的兴趣。直到他上了一年级,我才发现他已经习惯了这种被动吸收的模式,完全不愿意主动思考了。
在学校每周五妈妈进课堂讲绘本的时候,我去旁听过几次,看到很多小朋友都能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而他却从来不举手,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以前这种给他单向读书的模式是有问题的。
班长说得对,《朗读手册》《幸福的种子》为什么那么流行?因为他们宣扬的做法简单啊!只要拿起书本,不停地给孩子读书,不需要问任何问题,不需要跟孩子交流,孩子慢慢就能参透书中的道理,做起来多省心省事啊!
“多易必多难”,我们都中了这种简单的毒!
不排除有些“生而知之”的孩子,天生悟性极强,如孔子先生,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教诲和引导,就能自己开悟。然而世界上绝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的“学而知之者”或是“困而知之者”,没有家长或老师的适当引导,要开窍可能要走很多弯路。
以前我不太懂怎么陪孩子聊绘本,班长的底层代码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共同聊底层代码,家长和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亲子之间少了很多争执。
对于要事第一的原则,从“知道”到“做到”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很多时候我自己都很难做到,很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诱惑,而忘记了做最重要的事,但是我想,目标是用来瞄准的,通过绘本、故事、生活案例等反复给孩子的心里渗透这一原则,相信他会做得越来越好。当然我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争取大部分时候做到要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