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身体不舒服,很容易觉得累,人的情绪也不好。如果在以前,我会告诉自己,不要矫情,不要想着偷懒。但是现在自己不再去苛求自己,承认自己有做不到的地方,没有关系。看陆毅和鲍蕾的相处模式,可以看到一个有正向反馈和自我意识的人,是如何既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让对方感觉舒服的。
煊煊妈曾经和我说过,我是用大脑学习的人,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这个结论我很同意,但是在实践中却没有做到,依然还是会有路径依赖,想要通过大脑学习去完成目标。实际上还是自己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比如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等方面。其中心里自我上,我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记忆、思维等特点是模糊的,不是很清楚的。
而观念或者理念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那是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现在我开始觉察自己的一些想法,某种程度上,我是不接受自己的,也是不允许自己的,当然背后还是不够爱自己。如果用心理的术语,那就是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我的内在父母内化了外界的要求和我自己父母的行为模式,对于内在小孩的关心是不够的,而我的内在小孩把我对这个世界感受到的爱意、愤怒、恐惧和焦虑等等都内化于我的心理,我从未去仔细觉察过我自己。
或许是自己不知道真正的爱是什么样子?我接受的爱是不完整的,当然现实不可能是完美的,所有的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爸妈,都没有经验,但是有的父母可以把核心的东西给到孩子,于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缺乏的,很遗憾,我的父母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稳定的内核是没有给到的,因为他们自己本身就没有,又怎么可能给到我。而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没有发现自己的缺失。这也很正常,当你缺少一些东西,而你自己又没有意识到,现实生活中也没有人给你引导,那么在生活中与人交际中碰到的南墙,给了你反馈,你也无法想到是因为自己不知道,不会造成的。而不是自己的不好造成的。这个很重要。我喜欢陷入自我内耗中的最大原因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做不好?
其实就是回到人的本身,尊重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也遵循着自然发展的规律,会哭会笑会痛会感知周围的一切,会在意别人的目光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有些人可以很好的处理好自己和外界的关系,有些人就做不到。
我想,我的愤怒、焦虑和不安应该在于内在父母是严厉的,没有从人的角度去看到小孩的存在,内在小孩心里有太多的不知道,积累了太多的不安,于是只能通过怒火发泄出去,以求得到外在的关注。用愤怒去掩饰自己的无能为力。所以下次在累的时候,不要勉强自己,当意识到情绪不好的时候,我就放下所有的事情,迅速离开这个环境,出去走一圈,这样让自己平静下来,不要每次都把火气发出来,一是着解决不了问题,二是发火伤人伤己,得不偿失。
至于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和谐相处本就是一个需要慢慢学习的过程,我允许自己软弱、害怕、孤独、焦虑、不安等等,所有一切的负面情绪,这些都是我客观存在的,我要做的是觉察他们,允许他们存在,给空间给他们,然后冷静下来,抱抱自己,我是好的,我很棒,我没有任何问题,当下发生的一切都没有关系,孩子,你慢慢来,你能做到。
就如同班长在讲中国古代文学中,说到中国文人在思想根源上就没有极端的状态,不会像西方文化里面那种找不到出路就同归于尽,而文人可以在山水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感知到所有的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尽管没有古人渊博的学识,但是对美好的向往,对精神的追求还是可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