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笔记
克洛德,一个“完美孩子”——勤奋、好学、聪明,近乎于神童;又照顾弟弟,把全部的爱倾注到他身上——有没有什么问题?
1、生活单一——总是学习
2、是被强加的,压抑自我情感。
3、若把“求知”当人生的唯一目的,求知是追求幸福的手段,而不应是目标。看起来很有目标,实际上内心是空心的,根本没有目标。像很多高中时期的尖子生,一到大学不需要玩命学习时,就没有了目标,也是把学习当成了目标。
4、即使有了弟弟约翰,也从来没有追求“自我”的幸福。
5、把人生目的都寄托到弟弟身上,太过于溺爱他,又不太会教育,一旦目标没有实现,又会变成“空虚”的状态。
6、太偏执。弟弟有弟弟的幸福,自己有自己的幸福,但克洛德没有把这两者分离出来,充满控制欲。他认为弟弟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且必须建立在自己的牺牲上,一定要自己亲力亲为,帮弟弟规划人生路线。一旦弟弟走偏,没有按他所想,就会再次崩溃。后续也是这样子的。
克洛德为了弟弟约翰抱走收养了卡西莫多,是移情还是共情?
移情。实际上他并不是真正觉得这个弃婴很可怜才收养了他,也只是为了填补空虚,并没有那么多直接的爱。
他先是把对父母的情感转移到弟弟身上,再转移到卡西莫多上,最后还是回归到了知识上——毕竟好歹有正向回报。
克洛德对弟弟是纯粹的爱,还是参杂了其他“杂质”?
很复杂。虽然有亲情——这是兄弟之间与生俱来的——但一定不是纯粹的。他还有寄托在约翰身上,并把“抚养弟弟”当作了自己唯二的人生目标。很像工具,但这么说又太无情了。
克洛德教育约翰,却越来越“偏”,是“教育无用”还是“教育无方”?
教育一定不是万能的,但也不能说是无用的,更多还是后者。在孩子还比较小时,可塑性是很强的,此时要“因材施教”,一味地打压只会适得其反。
为什么克洛德越读书,越博学,还会越悲伤呢?
因为他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把这当作了目标。先前的情感已经在约翰那里磨灭掉了,现在已经没有情感支撑了——对大众冷漠,对概念抽象的上帝没有真正的感觉,教会也不允许他有私欲。
为什么克洛德可以搞教会命令禁止的“炼金术”?
克洛德还是高层人员,并且没有明目张胆地搞。教会也是会敛财的,希望克洛德能搞出来炼金术,自己也好分一杯羹。
这里作者也有讽刺:规定命令禁止的东西,上层可以随意地研究,下层有一点苗头就有可能被极刑。像爱斯美拉达的小羊佳丽表演一下,就被他说是巫术。这种人很像是NPD人格——超级自负,唯我独尊,偏执,冷漠无情,缺乏同理心,敏感,嫉妒心强。
纯粹vs功力 本真vs理性
卡西莫多和克洛德都对圣母院极其虔诚,本质却不同。
支线笔记
为什么克洛德要学习科学?
很多欧洲国家都是海洋国家,即便是法国也是个地中海国家,这就导致航海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天文、算数等都是为航海服务。
格拉提尼街是什么?
一个满是混混的街,充满了三教九流的地方。16岁的约翰能闹到哪里,确实是很出格了。
感想
克洛德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没有目标,错把实现目标的手段当成了目标,就像是一个空心的壳子。小时候,虽然看上去完美无缺,但是问题早已显露出来,长大之后,积攒已久的问题注定会以一种恐怖的方式爆发。
人生目标应该是让自己幸福,但现在很多人都像克洛德一样,错把手段当成了目标。因此,有人的目标成了赚钱,有的成了求知,有的成了把对象抚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种人其实都是没有目标的。
我们应该分清什么是手段,什么是目标。手段永远只是手段,从来都不应成为目标。
初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么深、这么多,还是班长叔叔讲了才意识到。以后要多跟班长叔叔学习。
GMT+8, 2025-8-29 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