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看到第八集了,一师校长孔昭授、杨昌济、徐特立、学监方维夏、老师袁吉六、老师黎锦熙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有很多值得思考与分析的地方。但又没完全想好,所以,先写几条碎碎念。
1、一师有如此强大阵容的高水平老师。我甚至认为,这些教师阵容,放在今天的一流高校,也绝不逊色。他们学识渊博,又懂教育,做人也可圈可点。以前,我刻板地认为,读圣贤书,受古代教育的人,都是像孔乙己这样的呆子。现在,看到这些高水平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多了几分信心。
有人可能认为,他们不只受过传统教育,如孔校长,杨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固然如此,但是,他们至少在童年到少年时期,都是传统教育,是读中国的经史子集。深厚的国学功底,为他们的智慧打下了坚实的底子,甚至是其性格教育与智慧教育的主轴。
2、这些老师,都有稳定的情绪,仅有袁吉六看到润之文风张杨欠稳重,又屡教不改时发过一次脾气。特别是孔校长,杨昌济老师,在面对纪督学的无理时,情绪稳定,先礼貌地反问对方,弄懂对方的意思,最后再不卑不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既不生气,也不妥协,更不怕得罪人。一个人在心量足够大,水平足够高时,才会有稳定的情绪,情绪才不受别人所影响与控制。这值得我好好学习。
3、智慧与能力之高,办事之得体。
在处理润之及萧兄弟入学替写考卷的问题时,孔校长不顾方学监的劝阻,深夜就要处理他很看重的这几个学生。理由是:有才无德,才越大,祸害越大。但当他听到萧氏兄弟在讨论退学,看到毛泽东深夜还在学习时,决定暂时不处理,给他们主动的机会。
第二天,他收到了萧氏兄弟的两份退学申请。为了不连累润之,萧氏兄弟想用退学来了解这件事,换来自己良心上的安宁。而润之,在听到两人申请退学后,也主动来承认代考的事,并因为代考是自己提出来的,也是自己做的,要承担所有责任。
最终的处理,是校长让萧氏兄弟重新考试。萧氏兄弟喜出望外,但却不忘问:“您能原谅润之吗?”
而润之,首先想到的是感谢校长原谅萧氏兄弟。愿意自己承担所有后果。
在萧子升的身上,我看到的是坦荡荡。他们家业衰落,父亲病重,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但是,为了良心上的安宁,为了避免一辈子的不安宁,他宁可选择现在退学。
当时,萧三将考卷弄丢。因为萧三要去和哥哥汇合,坐船回家,润之主动说代他们写考卷。萧三很不安,但也答应了。哥哥看到他的不安,逼问出真相后,船已经开了。这件事,当时的处理确实是不妥。正确的处理是,去告诉子升,考卷丢了,他们明天再回家,先把考卷写完再回家。这样,虽然当时麻烦些,但是,免得后患。
可是,我们常常,因为怕当时的麻烦,而选择不对的解决办法。而萧子升选择退学,当时是麻烦,但却是正确的路,避免了一辈子的不安宁,避免了以后想弥补也无法弥补的局面。
而润之当然也有错。他以为他错在不该随便帮朋友。孔校长让他认识到他真正的错在哪里:帮朋友是对的,但义气是小道,诚信是大节。耽于小义而乱大节,这是本末倒置。
在此事件中,孔校长不仅会教育人,而且是非、本末,非常清楚。孔校长当时才三十多岁,做人就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对比我自己,只能望而兴叹。
GMT+8, 2025-4-5 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