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吴谢宇弑母案的始末,再次意识到,母亲对下一代乃至整个社会的意义太重大了。 拥有一个人格健全的母亲,一个懂得一些心理学知识的母亲,对孩子来说,幸福就多了一重保障。但是,母亲也曾经是孩子,她们的童年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心灵滋养?如果她们自己就是在一个压抑氛围的原生家庭中长大,她们能否消化掉那些负能量的重荷,勇敢地接纳自己,改变自己,不再无意识地在自己的新家庭里复制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
吴谢宇弑母案无疑是一个家庭悲剧,但造成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绝不仅仅是吴谢宇自己。它给每一个家庭,特别是做母亲的,都敲响了警钟。无论是用道德绑架还是情感操控来对待一个未成年的孩子,都不是正确地爱孩子的方式。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我的边界,任何人不应该以任何名义来模糊这种边界。无论是把自己的价值寄托于孩子身上,还是让孩子把自己的价值嫁接到父母身上,都是非正常的亲子关系。这种关系短期可能相安无事,但孩子的“本我”被压抑得越厉害,最终的爆发就会来得越猛烈。
吴谢宇的妈妈有“道德洁癖”,于是她便期望一个道德完美的孩子。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她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惩罚”孩子;吴谢宇的妈妈认为儿子是自己唯一的骄傲,于是便让吴谢宇肩负起这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家庭本来应该是一个可以展现自己真实一面、放松自我的地方,可在这个家庭里,孩子被用明示或暗示的方法被禁止暴露自己不完美的一面。于是,吴谢宇终日带着面具生活,习惯性地讨好别人,把真实的自己彻底地埋藏起来。这是一个隐形的随时都可能会爆炸的炸弹。
当然,吴谢宇的案件是个案,但这个案件背后反映出来我们这个社会的家庭问题绝不在少数,只是多数人没有走到那么极端地步,或者说暂时吧。所以,千万别再鼓吹什么完美孩子了,因为越是如此,这些孩子就越难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不完美,越缺乏勇气活出自己的人生。
至于吴谢宇最后怎么判,网上一边倒地认为应该判死刑,虽然我不支持,但也预料到了。类似的案件太多了。我之所以不支持死刑是觉得,死刑除了平复人们心中的愤怒,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意义。有很多人想死只是没有去死的勇气,而吴谢宇的求生欲那么强,也愿意用余生来赎罪,为什么非要让一个失去施暴可能性的人去死呢?当然我的意见不重要,重要的是吴谢宇的舅舅和小姨的意见。但无论怎么判,整个社会对这个案件的深度反思才是最有意义的,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少地看到类似的悲剧。
还有,我有点不能理解,吴谢宇之前应该猜想到自己有心理方面的问题吧,他为什么不寻求社会的帮助呢?父母和家庭系统他不能选择,但作为一个大学生,他太缺乏真正解决生活中困难的实际能力了。我想,如果他早点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或许这样的悲剧可以避免。我们的社会在心理救助这方面的建设真的需要加快步伐了。
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太重要了。相比之下,分数能算什么呢?父母是孩子这艘生命小船最初的掌舵人,有义务把孩子引入正确的航道,指引他学会必须的生存能力,学会勇敢面对生活给予的各种考验。我不担心孩子的翅膀会变硬,因为我期待看到他们终于可以自己冲向蓝天的那一刻。那时,我会有失落,但更多的是欣慰。
GMT+8, 2025-5-11 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