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暑假的公共演讲课上,孩子选择了一个贴近生活的主题——“如何克服拖延症”。她认真剖析了自己为什么会拖延,拖延给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以及她认为可以尝试的应对方法。可以感受到,她平时其实也很讨厌自己的拖延,希望通过自律和警觉来克服这个习惯。
反观自己,作为与她朝夕相处的人,我同样也有拖延的毛病。很多事情不到最后一刻才着急去做,甚至常常抱着“明日复明日”的心态。或许正是这些不经意的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
与其责骂和要求孩子,不如先从自身做起,给她一个正面的榜样。
我给自己立下三个小原则:
1. 手边的事情,尽量马上完成——避免把能解决的事一拖再拖。
2. 有计划地去做——不要只停留在脑海里的“七想八想”,哪怕只是先写在纸上,也是迈出的一步。
3. 定期整理与清理——每周留出固定时间,把工作和生活中的事务归档、整理,避免混乱。
或许,真正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通过行动去影响。希望我在改变的过程中,也能帮助孩子养成更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