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下周五就要回国了。
这段时间,每天和孩子一起倒数着回国的日子临近。虽然这次在国内的时间不长,孩子秋季的课程将于8月底开学,我们月底又要回美,但这一趟就像大雁每年归巢一样,是一种写在DNA里的迁徙节奏。如果一年不回上海一次,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这个暑假,孩子的生活过得非常紧凑。完成了Summer Program的课程,成功拿下了6个可转学分;Public Speech 课程在她的努力下也可能汇争取到A的好成绩。这些看似短期的进步,其实都关系到两年后转学进入理想大学的大目标。在社区大学就读的学生,想要成功转入四年制名校,尤其是UC系统,1.5年内每一门课程的GPA都至关重要,因此她对每一次成绩都格外关注。
除了成绩之外,我们也关注申请大学时的“加权项”——即课外活动、实践经历、个性特质。根据GPT提供的信息,UC系统最偏好的学生画像是:“应用型 + 独立思考型”。
应用型(Practical Doer):强调实用主义、有行动、有结果、有落地场景。
独立思考型(Independent Thinker):具备独立判断力、不盲从、善于反思、有思想深度。
明确了这个“指挥棒”之后,无论是高中生还是转学生,课程和活动的安排就有了清晰的方向。例如 Public Speech 课程,不只是练习演讲技巧,还让学生学会如何说服投资人、如何为团队项目陈述、如何在模拟面试中精准表达自我价值。而在课外活动方面,也努力寻找与未来专业方向相关的小项目、小组合作,逐步积累属于自己的“故事”。
是的,申请大学不仅仅是成绩的竞争,更是一个如何讲好“自己是谁、为什么做这些事”的过程。在申请藤校等院校时,讲好自己的故事往往是区分度最高的一环。而留给我们的准备时间,不过短短1.5至2年,每一步都要抓紧。
与此同时,工作方面也面临着公司本地化转型的迫切需求。要应对这些变化,除了要有好身体和勇气外,AI工具的帮助也逐渐让我相信——再大的挑战也能被系统化、被结构化,一点点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