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听班长谈志向与方向,同时在读《存在心理学》,试着形成一些结构化的看法。
《黄帝内经》中谈及志意,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写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是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它整合整个身心的能量,向着特定的方向进发。不过志的前提是,我知道我要什么。现在很多人的问题在于,我不知道我要什么。或者我以为我要的是这个,结果它并不是我要的。
一个人为什么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
按照《存在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在本性,引导着他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为自己独特的样子。就像一棵苹果苗长成一棵苹果树,开出苹果花,结出苹果。可现实却没那么简单,人需要和环境互动,从环境中获得成长资源。只有当匮乏性需要被满足后,成长需要才显示出其引领成长的作用。而环境,并不总是有助于成长的。以家庭为例,父母可能会因为无知、偏见或匮乏而误判、漠视孩子的真实本性,剥夺孩子对自己内在本性的感知和判读。孩子所处文化的价值观也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真实本性的漠视和误判,特别是当其趋于整齐划一而排斥丰富性时。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我是在人生的后半段才不得不出发去寻找自己的。因为我需要先满足(在我的前半生)自己的“匮乏性需要”,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我想要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要到什么。按照《存在心理学》的观点,这是在“应对环境”,而不是“表达自我”。我的动力源是对死亡的恐惧而不是对生命的热情。
如此是活不出一个真实舒展的自己的。
我必须出发的那一刻,太阳破云而出了,
我在这午后的树林翻来覆去
寻寻觅觅
找一朵舒展的小花
以它自己的姿态
听班长讲简媜,她联考后将自己青春记录一把火烧掉,推测她之前的动力源也是“恐惧”而非“热爱”。所以班长说她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还想到《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兰彻和另外两位好友的故事,兰彻之所以能够“舒展”,就是因为他生活的动力源是对生命的热爱。而其他两位,一位是被父亲逼到找不到自己,一位是被恐惧逼到找不到自己。特意搜了一下简媜,她34岁之后闪婚,然后辞去高强度的工作,安心做贤妻良母。真好。
和自己在一起,让生命之花怒放。
就像安徒生爸爸所嘱咐的那样,做就是了,天知道你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