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意
颤抖先生什么都害怕,树上飘下来的一片叶子、地下探出来的一条蠕虫都能吓得他魂不附体。
这个紧张兮兮的颤抖先生在田野里散步,遇到了睡觉的流浪汉。流浪汉的呼噜声把颤抖先生吓得大呼小叫,最后甚至都昏了过去。
流浪汉被吵醒了,他告诉颤抖先生一个方法,紧张的时候就从一数到十,事情就没有那么可怕了。
回家得路上,颤抖先生试了试,这个方法还真是管用呀。
代码分析
1、想象力蛊惑
颤抖先生的害怕,主要来自于想象力蛊惑。所谓想象力蛊惑,就是过度想象的意思。比如,把蠕虫想象成蛇,把打呼噜就想象成了狮子吼。
2、快脑vs慢脑
快脑是情绪脑或右脑,反应快。像愤怒、害怕等情绪,主要是来自于情绪脑。慢脑是理性脑或左脑,反应慢。这个脑可以帮我们思考。颤抖先生开始的害怕,是被情绪脑完全控制了,后来他学会了数数,这个方法可以让理性脑发挥作用。理性脑可以帮我们思考,看清楚事情的真相。这样就不用害怕了。
我们讲《琵琶行》的时候,也用到了这个代码。当我们用一些思考来自我安慰的时候,这是理性脑在起作用。但是,当我们听了音乐,听了诉说,我们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情绪被激发,这是情绪脑起作用了。
《菲菲生气了》跟这个故事的底层代码也一样。生气之后到房间里静一静,或者外面走走,其实就相当于数数,让自己摆脱情绪脑的控制。
3、办法vs说教
流浪汉针对颤抖先生的情况,没有说大道理,也没批评他,而是教了他一个有效的办法。当孩子遇到一些困难,作为家长,不要总是指责与说教,多问问自己:我有办法帮到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