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孔子在强调啥品质?
班长分析,对人性有基本信任,跟西方的性恶论正好相反。西方有契约精神,比如希腊是个海岛,南来北往的,必须得有契约。我们是农耕社会,容易产生信。孔子的说法在操作上很难,需要实证多看。班长现在倾向于西方做法。
农业社会,大家相对固定,违信成本高昂。网络社会,你碰到的可能是几千里以外的人,违信成本很低,千万别假定对方可信。所以现在得假定对方不可信,给自己多一重保护。学孔子不能学偏,生活的年代完全不一样了。
我以前(现在也有)的问题是对陌生人似乎默认相信模式,而对亲近的人容易不信,得好好梳理下。
前几天刚好看到有人问庆山,如何与自己不喜欢甚至生理性讨厌的人相处?庆山的一段话,也许可以作为人际关系的基本盘:
对方是和你一样的人类,在本质上我们彼此是一体的,无分别的,心里都有喜欢和烦恼,在命运里都身不由己,都渴望得到幸福而不是痛苦。所以大家所渴求的所向往的,都差不多。也就是说,我们都有各自的真实生命。你不一定对,对方不一定错。你不一定丑,对方不一定是美。无需分别心太强,有基本理解和基本善意就可以了。
网络上和生活中,如果涉及到养生保健、投资理财、借钱、身心灵学习等方面,感觉需要用班长的不信模式,目前这些领域里骗子乌泱乌泱的。尤其如果对方是陌生人,吹嘘轻松赚钱/养生,迎合人性中的好逸恶劳的话,更要一票否决,目力所及的正道都是沧桑。
身边的亲人朋友,如果不涉及上述方面,因为会有交集或了解,可以先练习看人,比如用班长说的仁—知—德模型。普通人一般来说这三方面都不足,可以尽量学习别人的长处,或者见不贤内自省。
顺便想到,普通人主要的问题可能是不好学。
弗洛姆的观点,对亲近的人大概需要有合理的信仰,了解这个人基本态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相信他人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仅是生理上的长大、走路和说话,也包括将来能爱、能幸福和能发展理智。在孩子的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应该相信孩子有这些发展的可能性。
这种对潜力的相信和成长性思维是我所欠缺的。
我妈的思维模式跟我类似,今年买了近2万的保健品给全家治病。讲了小区里驼背阿姨的例子,又把我的学习和思考分享给她,让她以后别再轻信网上卖保健品的了。她说以后不会了~~估计得经常渗透。
弹性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