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核心素养家培养 返回首页

思琪妈09的个人空间 http://xy.xfxynet.com/?5057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论语心得4——孔子自学成才的三大法宝

热度 8已有 55 次阅读2025-4-30 21:42

字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我们也会有这样的疑惑吧。在贵族垄断教育的时代,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又没有互联网,孔子是怎么自学成才的?班长给我们指出的脱离学校教育的精英之路,我深以为然,而且我以为,精英的成长之路,主要靠自学,家族传承是锦上添花,而学校教育不能说对所有人都是可有可无,但有的时候真的很鸡肋,甚至添乱。那么如果自学如此重要,我们就必须睁大眼睛好好看看孔子这个“自学第一人”到底有什么法宝。

我总结孔子自学成才的三大法宝是志笃、学无常师、乐而知之
志笃是孔子自学的精神根基。幼年丧父的他,身处 “礼崩乐坏” 的时代,目睹诸侯纷争、道德沦丧,心中却早早立下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的宏愿。这份志向如同一盏明灯,指引他在求知路上坚定前行。即便生活困窘,“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未曾动摇分毫。他周游列国时,面对 “累累若丧家之狗” 的嘲讽,被困陈蔡的生死考验,始终坚守对 “道” 的信仰。正是这份矢志不渝的精神,让他在学习中不被外界干扰,将所有精力凝聚于对礼乐文化的钻研与传承,为其思想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支柱。
学无常师是孔子自学的独特路径。在 “学在官府” 的时代,知识被贵族阶层牢牢掌控,孔子却以超越时代的眼光,打破师者身份与学习模式的局限。他坚信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无论是老子的深邃思辨、郯子的官制学识,还是七岁孩童项橐的独特见解,皆可为师。他求学于太庙,不放过祭祀的任何细节;与弟子探讨学问,鼓励各抒己见,甚至从陶匠的制陶工艺中感悟礼乐之妙。这种不拘一格的学习方式,使他既能从典籍中传承先王之道,又能在市井中洞察社会万象,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成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为后世树立了开放包容的学习典范。
乐而知之是孔子自学的内在动力。对他而言,学习并非痛苦的负担,而是如 “三月不知肉味” 般的精神享受。他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无论是蜷缩树洞聆听讲学,还是跋涉百里观礼太庙,每一次知识的获取都能带给他由衷的喜悦。这种由内而外的快乐,让他在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时,不仅不退缩,反而愈挫愈勇。当他从卦象推演中参透天地之道,于典籍研习中领悟人生哲理,学习便化作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乐趣。这种学习态度,不仅成就了他个人的学问高度,更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纯粹热爱的精神力量。
志笃可以赋予我们方向与毅力,学无常师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与格局,乐而知之则为我们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如果拥有这三大法宝,我想孔子的成才经历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上复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路过

鸡蛋
8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冀ICP备17016543号

GMT+8, 2025-5-9 22: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站长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