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班长讲包丽和牟的事件,今天刷到武志红的一段视频,刚好可以把包丽的妈妈作为反面教材,提醒父母什么才是养育孩子中最重要的事: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的强大特别重要,这是他一生能否走好的基础,所以要成绩好,技能多,要一直保持优秀。可是,真正决定一个孩子能走多远的,并不是父母能够教给孩子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他和父母之间有没有一段健康、温暖、可靠的关系,因为养育的本质,关系的力量永远胜于知识和技能。你是否有过那样的时候,真正看见了你的孩子,不是在看他的成绩,不是在看他的表现,而是看见他这个人本身。在他哭的时候,你是否能做到不指责,不说教,只是陪着他。在他受挫的时候,你是否能做到不嘲讽不焦虑,而是稳稳接住他的情绪。这种陪伴和接纳就是关系的力量,你既能为他喝彩,也能接住他的脆弱,不代替他感受。不给予纠正,支持他如其所是。他的情绪、情感、生命力能在和你的这份关系中安全的流动,当你越能允许他的真实,他就越能在这份包容中确定:我可以存在,我可以不够好,我依然值得被爱。这份被接住的体验会慢慢内化成他内在的安全感和支持自己的力量。孩子的强大并不是因为他被逼着学了多少东西。而是在他的心里头,有没有住进一个能给他信任和自由的父母。看见、接纳、陪伴,这些才是养育最深的根基。
牟固然可恶,但是如果包丽的母亲能和包丽建立起健康、温暖、可靠的亲子关系,孩子就不会在最无助的时候还在母亲面前装作若无其事。孩子不能在父母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实,自己的脆弱,自己的不完美,这不是孩子的错,一定是父母自身的问题。如果孩子觉得可以安全地在父母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实的样子,他为什么要伪装?为什么要躲躲藏藏?很多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心灵是及其敏感的,她知道一旦暴露自己的不完美,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反馈是什么。是抚慰的拥抱,还是失望的眼神,甚至是批评、指责和泄愤。
我从不在孩子面前流露我对他们在学业上有什么期待,甚至我告诉他们,最好不要拔尖。女儿的班主任曾邀请我在家长会上分享经验,我也拒绝了。我的主要顾虑一个是会给孩子带来压力,给孩子造成“只能上不能下”的误解,另一方面我的理念和学校格格不入,我的真实想法学校不会欢迎,而我也不想迎合学校和老师。
看着孩子在自己面前玩游戏,撒娇耍赖,问傻傻的问题,傻笑,大声的唱歌,吵吵闹闹,这是孩子安全感的体现,谁说这不是父母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