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和杭杭妈妈交流,她讲了一句话:班长说想到一件具体的事时,就蒙了。
今天看着书上的一句话,心里琢磨,这是在讲什么呢?
这时候脑袋里冒出“具象化”三个字了。
如果这句话能找到生活中或者书本中实际的例子,就会比单单的文字理解更进一步了。经典的绘本就可以承载这个功能。包括经典的影视剧,比如《功勋》。学习历史大概也是这个作用。能印证学到的道理。
——————————
我发现,孩子在家的时候屋子能保持相对的整洁,或者说乱起来没有那么快。孩子不在家的时候,屋子乱起来的速度要快很多。
能想到的:
1,认识不到屋子整洁的重要性,或者对屋子凌乱的危害认识不够。
2,毅力不行。比如洗碗,想的挺好,吃完饭就洗碗,通常是放下就走人了。坚持不住。或者说没有培养起好习惯。改正的毅力又不足。
体会:生活和性格上的规矩,如果能从小培养起来,太重要了。规规矩矩的该做什么做什么,很自然的行为。
我自己缺乏在生活上的规矩,最早接触到的教育理念还是崇尚自由,越发地感觉到自己所想的就是好的,不要约束天性。结果最后就是没有规矩,自由的背后是混乱不堪。现在再学习,比起小时候就困难很多。
但是在困难之中,我发现,如果有约束或者有纪律管着自己,就能好点。
具象化的例子:有一年带孩子出去玩,都是认识的人。大家住在一起,不像是宾馆那样的地方。我就能做到当天的衣物当天洗干净。
比如家里要来人了,就算能力差,也可以请人帮忙,一切收拾的妥妥帖帖。
孩子在的时候,为了能给孩子立个榜样,大概会关注到,换下来的衣服不乱扔,吃完饭了,该洗碗了。孩子不在的时候,经常就是无意识乱扔乱放。
————————
我发现孩子借妈妈手机的时候,非常地有方法,有毅力,特别有韧性。
一会发脾气了,好像你冤枉她了,或者她看手机在兴头上被强行收走了。但是一会又笑眯眯了。再借手机的时候会非常具象化地解释,用手机是为了查什么,还是借不到就加上时间,再不行的话加上闹钟管理。
借几分钟的时候,就和买菜的时候一样讨价还价,小虾米也是肉,从来不因为就借两分钟就不借了。
我注意到这点的时候,被深深折服了,也深受启发。
我现在带她的重点是,培养做饭,整理这些习惯。我也开始请她帮忙熬个粥,炒个菜,能不能帮忙把碗洗了?是不是该扫地了。
肯定有指挥不当得时候。有在她借手机加要求的时候,她很硬气地拒绝了。
但是一定要相信,(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需求的驱动。她一定还会来找你。
有冲突后,她再借手机,会解释自己刚才为什么发脾气了,会非常贴心具象化地告诉你借手机的用途,再加上给你做饭的洗碗的承诺。
我被她百折不挠的精神所折服。我也要学习她这种精神。不断地请她帮忙做饭洗碗收拾。
有一天中午,听到她在厨房自语,这次米饭闷得不错,软硬正好。——我听着也挺高兴。
要求一百次,或者请求一百次。做一次也行呀。只要顶住了她发脾气,不高兴,好像受伤了,顶住了你做的不好,导致冲突了,觉得不好意思,顶住了这些情绪。抓住重点。
不管什么情况,请你帮忙给妈妈做点饭。
难点在于,坚持请孩子帮忙的毅力不足,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