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们上“见贤思齐”的课,用孔夫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然后和之来做例子,又用两个长短不齐的棍子做道具,将短的那个补齐,来形象展示“见贤思齐”。40分钟每个孩子都用亮晶晶的眼神看着我,让我颇为得意。我愿意为一节有创意的课思考和付出,喜欢孩子,习惯平等对话,又从班长这里学习了不少引导思考的技巧,这些都为这堂课增色不少。当家长们主动过来对我说,你的课上得真好时,我非常受用。课程结束后,有一种一块炭充分燃烧后的畅快感。
这堂课涉及了一句《论语》。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 很好理解,看着人家好,向人家学习,想着也能一样好。“见不贤”明明是别人有毛病,不该是提醒别人吗?干嘛还要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毛病呢?
首先,“贤”还是“不贤”,这个评判的人是谁?是你哎。你觉得的人家“不贤”,未必人家真的“不贤”哦。一个人通常容易自我感觉良好,看错别人。明明是自己“不贤”,还跑去提醒人家,尴尬了吧。
就算是你的判断是准确的,人家真的“不贤”,人家是这么认为的吗?人家说不定觉得自己棒棒的呢。你这时候自以为是的提醒人家,怕是要碰一鼻子灰哦。
就算你的判断准确,别人也认同自己真的“不贤”。你想要提醒别人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是真心为别人好,还是想要满足一下自己的表现欲和优胜感呢?
就算你是真心为别人好,人家认同你的动机吗?他是觉得你真心为他好,还是会觉得你是想显摆自己呢?
就算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明白你为他好的良苦用心。他真准备好要学习了吗?
学习永远是一个人自己的事,在一个人不打算学习之前,别人自以为是的“教育”都是无用功。所以孔夫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所以一个人唯一能做的,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因为你只管得了自己。
所以你见到好的也好,见到不好的也罢,唯一明智的做法,就是“修己”。
那么一个人对别人就无能为力了?
不是的。
“修己”的结果是,成为别人眼中到“贤”,让他主动向你看齐。
这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背后的逻辑。
所以古人说,要“以身作则”,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所以哲学家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