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读了班长那篇《诗词有什么用?》,不禁有些共鸣与感想。
从小到大,记诵了不少诗,更多的是为了应试。后来,有了孩子,让孩子背诗,可能更多出于一种为人父母的虚荣。那些诗到底有多少碰触到生活,连接到内心?再后来,跟着班长的地理课,诗词课,了解了那些诗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诗人的境遇与心境,才开始读明白点。仰望秋日的碧空,不禁想起“镜天无一毫”;秋日雨后游山,切身感觉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眼望满山红叶,耳畔回旋的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当诗词与生活情境发生触碰时,才恍然间感受到这些诗有种切肤的亲切。
人到中年,免不了夹心饼干的处境,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很LOW的时候,读读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方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种豁达中会突然有种释然。当有某种执念,焦虑难安时,读陶渊明“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去便须去,无复独多虑。”瞬间觉察到那份过多的“我执“。其实,诗也有化解情绪的妙用。
我的记忆力并不好,很不擅长记诵诗词,难以出口成章。但是,当能感受过诗中情境和心境时,诗就会成了自己的诗,读诗也接了地气,有了烟火气。这时候读诗不是为了附庸风雅,也不是应试考级。就是单纯的读一读,心里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