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班长讲《世说新语》,讲到华歆、管宁和王朗。我才发现,我对这三个人物的印象就是从这几个故事里来的。
最初知道华歆和管宁是从割席而坐这个故事来的。当时真是对管宁推崇备至,品节真高啊。觉得华歆真不咋地,这么浮躁。哈哈,这思维。
后来,看华歆逼汉献帝退位,“禅让”给曹丕,当时脑海里就是华歆凶神恶煞的样子。哈哈。觉得华歆这样的人怎么能得到重用做到这么高的位子呢?
再后来,看到华歆和王海乘船逃难时,对待搭载的同船逃难者的态度,思维错乱了,一度怀疑自己记错了,把管宁记成了华歆。
哈哈,碎片化的故事。这么矛盾的人物形象,居然就没认真想想为什么。作者在故事叙事中传达自己的价值观,这次感受很深很深。
GMT+8, 2025-5-9 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