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陈蕃作为清流士大夫的代表,选择以死抗争。而徐孺则选择隐逸不仕。陈寔选择在中间地带游走。他们的选择固然跟性格有关,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影响因素呢?
班长在书中说,陈蕃从主观上需要有所作为,客观上,有被裹挟的因素影响。徐孺一直隐居不仕,也就有了安贫乐道的自由。徐孺虽隐居,但一直坚守儒家伦理,关注世道,践行“修身齐家”的儒家理想,是不是有“隐居以求其志”的味道?
班长在书中说,陈寔感化而非惩罚小偷,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出身寒门,几次崛起皆因遇到贵人。这些经历,是否也让他更加务实,对当时的形势有更加客观和清晰的认识,所以选择的路线也就更加实际一些?看陈寔选择独自去吊唁张让父亲,作为以德行闻名的名士,还是很需要勇气的。
蔡邕评价陈寔有权变的智慧。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孔子趁阳货不在家时,前往阳货家去拜谢他。不知道二者区别在哪里。
GMT+8, 2025-7-4 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