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陈寔,他以德行闻名,是汉末名士领袖。党锢之祸时,曾主动投狱,“吾不就狱,众无所恃”,展现了一个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
他勤奋机敏、好学能干,出身寒门,却一路尽遇贵人,不断实现阶层跨越。他对小偷能耐心感化而非惩罚。他在复杂政局中周旋,选择独自去吊唁中常侍张让的父亲。有人讥讽,有人理解。他就这样,在第二次党锢之祸时保全了许多人。
读至此处,我眼中的陈寔透着智慧和勇敢,有着责任和担当。但是,是陈寔多变还是历史乱花,亦或有人加装了一块棱镜,提醒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
再识陈寔,他会因为别人编造母亲生病的理由请假,而让人命丧黄泉,并扣之“不忠不孝”的罪名。他认为生子不养罪大于抢财杀人的盗贼。当一个人有品评的话语权时,也就有了随意杀人的武器。很可怕的是,陈寔把礼教推向了极端。编造母亲生病的借口就是不孝,那把人家孩子杀掉,谁来赡养这个母亲呢?关键是,《世说新语》的编者对这种做法还是推崇的,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价值观该多错乱呀。
看陈寔感化小偷的故事,还有他认为生子不养罪甚于抢财杀人的盗贼的故事,大概能感觉到,陈寔认为,只要跟忠孝沾边的罪就是大罪,只要跟礼教沾边的罪就是大罪,罪至当诛。礼教真真吃人呢。
GMT+8, 2025-5-9 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