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班长说,好之者被好奇心驱动,但容易满足于浅尝辄止。乐之是深入其中,每天学也不厌烦。
想起在上启蒙英语的欢欢。欢欢是去年6月来的,暑假、第一学期和寒假,学习劲头很足,爱问爱思考,进步也非常快。最近妈妈来反馈,欢欢学个单词或者学新东西有兴趣,但是打卡不像之前那么积极了。
背后的原因,我猜是新鲜劲过去了,有点进入学习倦怠期。
去年10月,日课整理小组开会的时候请教过班长,为什么能持续有澎湃的动力?我也算爱学,但有时候会有倦怠。
班长说要区分爱好和事业,在事业没立起来之前,不要空谈爱好。班长的爱好是写小说、写剧本,以他的情况都不敢放纵自己。我的问题是学习还在爱好的层面。对孩子也是一样,不能剥夺孩子赚钱的乐趣。
我听进去了,开始体会和调整。今年2月接触到悦妈分享的IPO模型,里面Truman的成长过程和思维方式对我触动非常大。梳理完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目标之后,好像开始能体会到一点乐之了。其中的幽微之处,大概是下决心要做到某个程度,而不是可做可不做的状态。下定决心之后想各种办法去做,又没有KPI考核,里面有乐趣。
对这些小朋友,如何引导从好之到乐之?
我的假设,可以丰富学习材料,持续学以致用,或者协助他们不断突破。比如上上周示范如何用音节音块法来记单词,皮皮听明白了,回家背单词的热情就很高涨。但这些方法可能不是很稳定。
如果能通过示范或者分享,引导他们树立自己向往的目标、为之持续努力,或者像孔子、杨振宁那样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也许才能真正进入乐之的状态。
班长这些年在网校大概就是做了这两件事:示范,分享。
层次思维